天上聖母『媽祖』 封號 『天妃與天后』

天上聖母『媽祖』 封號 『天妃與天后』

(一)、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正式頌匾寫「順濟」懸於媽祖廟中,自即時,「媽祖」的神格地位,即被官方提升定位為「正妃」。 (二)、北宋末期,宋室被迫南遷,宋室兵馬拒元兵抗蒙作戰,在南遷中攜家帶眷逃離南移時,人人口中念著「媽祖保佑」,以「媽祖」的信仰作為護身符,形成宋室南移族群中,情緒安定的一種信仰力量,遂引起北方民族「元」蒙古人的振撼與注意。 (三)、元朝蒙古人,原均為騎馬打戰的旱鴨子,談海色變海戰不行,但為元朝北方人南下河、海運之重要,也只得跟隨宋、漢民族,祈求「媽祖」對「米糧」運送方便與安全的保佑,同時為感恩「媽祖」對「鹽運」「漕運」及海運的保佑有功,特策封「媽祖」升格為「天妃」,這就是「天」字一詞使用的開始。 (四)、明(公元1408-1433年),「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出使七次,每次逢出海前夕,「三保太監」鄭和之先鋒官必到南京城郊外「天妃宮」參拜媽祖祈求庇佑,成功出使平安而返,遂於明成祖永樂年(1409),晉封「媽祖」為「海神」天妃。 (五)、康熙22年(1683),清海事將軍施琅平了台灣,為控制閩海一帶,遷台之漢民的民心向心力,遂奏請康熙皇帝勒封「海神」升格為「天后」,並將府城原「寧靖王」府改建為「祀典大天后宮」,自此,所有的「媽祖」廟均正名為「天后宮」。 (六)、宋代漢人帝王對於這信地方女神,初先封為「夫人」,南宋晉封為「妃」,元代蒙古帝王再晉升為「天妃」,明代賜封時更再出現「聖」字,稱為「聖妃」或「聖母」,至清代康熙23年加封「后」字,結合而成為今日「天后」,早期東南亞地方的移民,大都以閩南、潮、汕之移民,更以『天后聖母」稱之,而成今日民間,尊稱「天上聖母」的由來

「天上聖母」是台灣民間信仰中重要的神祇之一,其信仰遍及海內外,信眾之多由每年農曆三月盛大的媽祖祭典活動,以及純樸民宅中神案供桌上都有崇祀媽祖彩畫或金身聖像中可見其信仰之盛。祂除了是海上救苦的明燈,更是信徒們危急時仰賴的慈母,因此人們在經過一千多年的香火傳遞之後,便從原本尊稱的「聖姑」,轉而暱稱為慈愛的「媽祖」,意思是指媽媽的祖母或曾祖母,也就是等同我們自己家族的祖媽在照拂和眷顧著我們一樣,所以媽祖是我們最親近的祖神。

本宮媽祖

本殿奉祀之主神『天上聖母』是來自福建省廈門市奉請的天后、天妃、媽祖、號稱萬能之神的【天上聖母】。

由於分祀淵源互異,明號眾多,實則是同一神尊之分靈,信眾均尊稱【天后】或【媽祖】。

【媽祖】是國史上充滿傳奇的聖女,得到成真後,仍降靈度世救人,關於其聖蹟歷代有明文祥載。職是之故,信徒深信不疑且虔信曰篤。

媽祖髻

「媽祖髻」相傳是媽祖默娘發明的髮髻樣式,據說媽祖到了十八歲適婚年齡時,常有媒婆至林家說媒,但因媽祖矢志為拯救海難漁民,誓不出嫁,所以有天便打了三盆清水,洗了三次頭髮,獨自在閨房裡慢慢梳理,首先將頭髮分為左、中、右三等份,然後再把中間部位頭髮梳成螺髻,並把左、右邊頭髮也同樣編髻,最後用骨針把頭髮固定在腦後處,梳成像船帆一樣的髻,同時插上一支銀針及繫上紅線為飾。  

媽祖在梳上自創的髮髻並教會鄰近村姑之後,即對雙親說:「我頭頂的髮髻諸物皆有深意,如髻為帆,針為錠,線為纜,我已把終生獻給大海,此生只想奉侍雙親,救護漁民,已願足矣」。這便是後人傳頌的「帆髻示志」的故事。  

緣於此,早期由湄洲祖廟分香出祖的媽祖金身聖像大都依此傳說雕塑有「媽祖髻」為記,奉祀於本宮一百五十餘年之 「開基媽」也不例外,「媽祖髻」亦為古老的「開基媽」作了最佳見證。

有髮髻的媽祖為天妃,明朝至乾隆奉媽祖為天后後才沒有髮髻之雕刻。

千里眼與順風耳

「千里眼將軍」又稱「金精將軍」,因其具有現代「雷達眼」功能,而與擁有「電子耳」效能之「順風耳將軍」同被天上聖母收服,並成為天上聖母眾多侍神中的重要部將。  

有關千里眼和順風耳的傳說甚多,大致可分為姜子牙封神與天後收妖有關,據《封神榜》中記載:「千里眼、順風耳原為棋盤山之桃精與柳鬼,是山上軒轅廟內的泥塑鬼使,周武王興師滅紂時,幻化成人身,化名為高明、高覺兄弟,下山助梅山七靈拒周,後被姜子牙用神鞭擊斃,……」 另外在《天后聖母事蹟圖誌》上冊第一幅「演神咒法降二將」中,也描繪了媽祖生前運用巫術降妖的過程,其中有一段文字:「后年二十三,收順風耳、千里眼為將。先二神為崇,西北民間苦之,敕治於后,后曰:『此金水之精,垂旺所鍾,我當以火土剋之。』乃演咒施法,各無逃遁,輸心投服皈依」。  

又,《敕封天后志》卷下亦對天后降服千、順二將有詳細之記載:「西方有二怪,一號順風耳,一號千里眼,出沒為崇,村民苦之……后手中絲帕一拂,霾障蔽空,飛飆捲地,彼仍持鐵斧疾視,後曰:『敢擲石斧乎』,遂擲不可復起,因咋舌伏法」。  

千里眼與順風耳雖正史上曾記載,但清朝穆宗皇帝戴淳曾因兩將是媽祖重要的得力助手,在愛屋及烏的情況下,亦曾於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敕封千里眼為金將軍,而順風耳即為柳將軍。受封後的金、柳將軍便有別於以注的赤腳照型,改戴官帽和穿朝服及著朝靴,備受尊崇。  

鑑於此,本宮之千里眼與順風耳將軍也有多種不同造型的法像,頗耐人尋味。

圖及文字來自 板橋慈惠宮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